挑战自我创享青春——挑战杯获奖团队专访
11月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我校6件参赛作品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41名(福建省第2名),挑战杯国赛取得近10年来最好成绩。本期,本报采访了部分获奖团队,分享他们挑战自我、科研创新的经历和故事,以飨读者。
《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课题于2016年4月正式确立,由骆文伟和张钟元两位老师指导。针对香港社会国家认同缺失的现状,项目从香港占中事件出发,以内地高校香港学生作为特定对象,开展定量的问卷调查和定性的深度访谈,探究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各维度认同现状。
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乃至港澳台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感,化解港台地区潜在的“去中国化”危机,巩固“一国两制”,乃至维护国家统一与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现有的团队核心成员是:王鑫宇、赵云、张敏、黄嘉聪(澳门)、沈天蕊、陈柏诚(香港)、刘嘉俊(香港)。
“谁想做‘大挑’?”2016年3月的一天,工商管理学院的老师张钟元在学院班级群里问了这么一句,恰好看到这条消息的王鑫宇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联系老师,参与到《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调查》这一课题。这里的“大挑”,指的就是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组建团队、开展调查、撰写报告,到最终踏上国赛的舞台,王鑫宇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可能都没想到,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将这项研究坚持了下来,更收获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张钟元、骆文伟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调查》课题于2016年4月正式确立,学生团队也基本成型,前前后后共有14位境内外学生去参加了。队长王鑫宇说,作为华侨大学的学生,身边就有许多来自香港地区的同学、朋友,“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发挥侨校的优势,通过研究内地香港大学生的认同感,寻求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重塑路径,为维护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尽一份力。”这是团队从事项目研究的初衷。因此,团队里也不乏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境外同学。来自澳门的黄嘉聪就认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祖国是不可分割的,民族也是不可分离的”,在香港出现的这样一些问题有其原因——而这个原因是他们研究这个课题的动力。
从校赛到省赛,一路走到国赛,团队经历了很多曲折。早在进行校赛准备时,队员们就通过一定的调查问卷发现,香港同学对占中问题的看法与他们之前设想的大相径庭,而且普遍对调查缺乏热情。即使这样,他们也还是厚着脸皮一个个教室地走访询问,希望能获得更多信息。“为了让调研过程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我们将尽可能多的问卷发放到境外生宿舍,几乎递到每一位香港学生的手里,为此我们还曾遭到楼栋管理员的驱逐和盘问。”说起当时的情景,队员们纷纷陷入回忆。“好在我们的团队中有来自港澳地区的同学,用粤语交流让调查进行得更加顺利,也提高了问卷填写的质量。”队员赵云笑着说。
准备省赛是团队经历的最痛苦的一个时期。队长王鑫宇回忆说,在离省赛评选还有半个月时,指导老师推翻了他们的论文,并建议对香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访谈,以此作为该课题的亮点内容。“当时真的是很崩溃”,王鑫宇无奈地笑了笑。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完成的任务数量又很多,整个团队熬了一个星期的夜,而这也成为项目飞跃发展的一个时期。经过重新架构分析,划分指标进行量化,团队重新设计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并增加了粤语版的问卷以增加香港学生的心理认同感。队员黄嘉聪表示,这是“用自己人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次,他们重新发出的调查问卷,粤语版问卷远远多出普通话版的。
每一次比赛都是不断的提高和完善的过程。王鑫宇和他的队员们做到了,他们以省赛特等奖的好成绩,杀进国赛。而在国赛的准备阶段,他们还收获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为了体现研究项目的社会价值,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别报送了中央办公厅、福建省委办公厅与香港特区政府。“戏剧性的时刻到了!我们完全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队员们骄傲地对记者说,他们的项目成果最终得到了的重要批示,并被中国侨联、福建省委办公厅、香港中联办科技部等部门采纳或批示。
“国赛前,我们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论证问题;国赛后,我们学会了用香港学生的观点来提出问题,再探寻他们的认同现状来回答问题、处理问题。”经历重重挫折与锻炼,站在国赛战场上的每一位队员都更成熟,正是这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最终让他们在国赛中披荆斩棘,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骄人成绩。
即便“大挑”落幕,队员们在高兴与兴奋之余,对自己尽心投入的课题项目也满怀深情。“我们这支队伍也许最终会各奔东西,但只要问题还在,这个课题就一直有它存在的意义。”队员张敏说,“我们现在做的只是打好一个基础,以后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身份认同等任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都还会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成果。”王鑫宇和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希望,未来新加入课题的学弟学妹能传承理念,将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完善,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市面上的电容位移传感器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比较低,且难以在有限的安装测量空间内实验微型化,极大地限制了电容传感器的应用。
装置采用多层环形结构,当测量物体移动时,动机相对定极产生微位移,多组基板正对面积生差动变化,从而通过电路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板实现电容值与电压值之间的转换。
电容传感器采用了多层环形的全对称结构,多层同心圆对称分布。电容传感器在信号处理电路中采用电容电压转换集成芯片,将电容值转换为电压值接入差动放大电路,提高了测量精度。
2017年11月,一支由机电及自动化学院七名同学组成的团队凭借科研作品《结构新颖的高精度电容位移传感器》收获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4级学生江坤梁是该团队的队长,据他介绍,电容位移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电容式原理的精密测量仪器。结构新颖的高精度电容位移传感器采用了多层环形的全对称结构,多层同心圆环对称分布。此外,它在信号处理电路中采用电容电压转换集成芯片,将电容值转换为电压值接入差动放大电路,提高了测量精度。这项技术未来将能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工程、医疗科学、光学调整、超精密加工等领域。
“体积小、量程高、精度大、成本低”,江坤梁这样形容他们的产品。而他们的自信则来源于团队做的市场调研——自己制作的的电容传感器能测量到微米甚至是纳米级别,而市面上同类型的产品,体积要大得多且制作成本也高得多,这也使得产品在市场上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前景。
“结构”是江坤梁团队所研发产品最大的亮点。同时,这也是团队研发遇到的最大挑战:高精度仪器的极不稳定性是研发时的最大的难点,有时候人的走动、气温变化甚至是微风吹动等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数值的跳动。“比赛的前一天我们才刚好完成调试。”江坤梁提起当时紧张的情形庆幸地说,“算是有惊无险吧。”
“选择科创是兴趣使然。”江坤梁说,自己有着一颗闲不下来的心,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做东西,所以早在大一就加入了“动手率”最高的学生科创中心。在那里,江坤梁接触到了前沿的科技信息和许多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也为整个团队后来接手科研项目奠定了基础。
“我们团队的研究项目是从上一代的学长学姐手中继承的。”2016年“挑战杯”校赛过后,面对科创中心原本从事该项目研究的学生或毕业或忙于考研,江坤梁团队“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还没完善的课题,承袭前辈的研究方向,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进、优化。
对于这支为“比赛诞生”的团队,队员们也充满了感情。“一开始接到课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不利于团队的发展,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大家的心慢慢聚到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一起共同朝一个目标前进。”江坤梁表示,这是一个“质量高,配合好”的团队,很荣幸能在大学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那么好的团队合作。
江坤梁说:“这是我大学生涯最后一场比赛,获奖为我的大学科创之路画上完满句号,算是一个值得自己骄傲的巅峰吧。”而随着江坤梁他们的毕业和离开,这个课题还会被新一代热衷于科创的同学传承。队员们都希望,课题能够被一直在改进、完善,而在传递交接棒之前,他们也将为今后“继承者”们的研究提供想法和帮助:产品能往商业化发展,能更加进一步改进结构,可以研发APP等等……“我想,这就是属于科创的传承精神吧。”江坤梁说。
课题以有欺凌行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为理论框架,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某中学1508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25位有欺凌行为中学生的深入访谈,分析当前学校欺凌的现状,考察社会支持与欺凌行为之间的关联,从而探讨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策略。
2016年10月以来,来自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7名社会学系本科生组建校园欺凌调研项目组。团队先后4次赴福州台江区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研究出当前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呈现的多元化特征及欺凌行为发生机制,并提出对应对策。团队希望借此研究为欺凌学生发声,使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到欺凌学生实际生活背景和所处境况,让更多人意识到作为未成年人的他们,更需要整个社会为其成长保驾护航。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来自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星团队的《“不抛弃,不放弃”——社会支持视角下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项目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分析当前校园欺凌的现状,考察社会支持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联,来探讨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策略。
谈及最初选择课题的原因,队长星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感兴趣”。然而,征程在一开始却并不顺利。“校园欺凌”的话题虽为大众熟知,但仍属于敏感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当事人都不太愿意接受调查。除此之外,深入访谈的调查形式也面临较多的经费消耗。没有调查对象、没有经费支持,团队在起步阶段便遇到了两大棘手的问题。幸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星团队与福州的社工团队、中小学展开合作,得以接触到最早的一批调查对象并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校团委和学院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他们顺利完成调研的提供了帮助。
随着调研的深入,星和队员们与那些被社会贴上“坏孩子”标签的“欺凌者”们关系慢慢的接近了。他们发现,那些所谓的“欺凌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成长的经历而迷失自我。慢慢地,队员们不再仅仅基于兴趣去探索和调研了。他们转而希望能通过个人的研究去寻求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方法,去更好地帮助欺凌行为中的每一个人,让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在这过程中,整个团队的契合度也慢慢变得高了,他们一起为节省经费挤一张床睡,一起废寝忘食进行高强度的深度访谈,一起反复讨论与总结思路······整个团队亲如一家。
站在国赛的现场,星表示“很荣幸能跟同样心怀理想的优秀大学生们切磋技艺,互相交流。”她说,比赛最终的名次其实都是次要的,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真正把书本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学会了克服各种困难把一个课题坚持做下去,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这才是“挑战杯”真正带给我们大学生的意义。
就像他们课题的标题一样,星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抛弃,不放弃”贵在坚持的精神。比赛虽然结束,现已大四的星也将毕业离开华园,但她说,这个课题还要交给学弟学妹们继续延续下去,“希望我们的团队在未来能收获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并将之转化,持续关注和帮助那些要求我们的孩子们”。